东陵蝽
更新时间:2025-04-05
拼音:dōng líng chūn
东陵蝽
Pentatoma armandi Fallou
别名褐真蝽 分布于北京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东北各省、陕西、四川;朝鲜和西伯利亚有分布。
成虫体长17-20毫米,前胸最宽处1O-11毫米。身体椭圆形并呈红褐至黄褐色,具棕黑色刻点,有的刻点连结成短条纹。头近三角形;触角细长,黄至棕褐色,第3-5节基部为黑色。前胸背板中央无明显横沟,中央有少量黑刻点,前侧缘有较宽的黄白色边;侧角末端较平截,后侧末有小突起。小盾片三角形,端角延伸并逐渐变窄。前翅较长,膜片淡褐色,近乎透明。足细长,腿节和胫节有棕黑色斑。
年发生1代。成虫在林间枯叶、砖石下及洞穴内过冬,次年5月出蛰,7月间交配。成虫和若虫均危害梨、桦树等。
读音:dōng
[dōng]
方向,太阳出升的一边,与“西”相对:东方。东经(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)。东山再起(喻失势之后,重新恢复地位)。付诸东流。 ◎ 主人(古代主位在东,宾位在西):房东。股东。东道主(泛指请客的主人,亦称“东道”、“作东”)。 ◎ 姓。
读音:líng
[líng]
大土山:山陵。丘陵。陵谷迁变(简作“陵谷”)。 ◎ 高大的坟墓:陵园。陵墓。陵寝。 ◎ 古同“凌”,侵犯,欺侮。
读音:chūn
[chūn]
即“椿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