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工者胶水中毒
更新时间:2025-04-07
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了超过30名疑似“胶水中毒”的外来工,绝大多数来自白云区各个小皮具厂,截至目前广州已有4例死亡病例
9日, 记者走进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8楼, 见到本文的主人公陈锡隆。这位刚从重症监护室(ICU)走出的患者身体极度虚弱,不能开口说话,思维迟钝又严重失忆。在这层楼,医院共收治了超过30名疑似“胶水中毒”的外来工。这是一群在小作坊打工中毒、亟待救助的群体。
自2011年12月以来,广州不少医院陆续发现二氯乙烷中毒病人,这些病人来自全国各地,中毒症状无不与陈锡隆相仿。其中绝大多数患者,均来自白云区各小皮具厂,从事着与胶水直接接触的“流水线工序”。
截至目前,广州已有4例疑似“胶水中毒”死亡,还有不少中毒者挣扎在死亡边缘。
陈锡隆打工之路中的“意外中毒”,或能折射出这个群体的生存样本。下一个中毒者会是谁?谁可以保护他们?
他突然昏倒街头
1月12日夜,年关逼近,离除夕还有10天。
白 云区永泰镇,23 岁的四川小伙陈锡隆走在大街上,一切如常。他拨通了电话,告诉在河源打工的父亲陈技康:打工的手袋厂老板还欠着他两个月工资没发,买票回家还要等两天再说。如果买不到票,干脆就留在厂里过年。
陈锡隆不知道,一场灾难正悄然袭来。
挂断电话,陈锡隆突然昏倒街头。直至凌晨才被发现,被送到三九脑科医院抢救数日,仍然重度昏迷。送他进医院的老板,尚不知他到底犯下何种怪病。接着工厂老板送来2000 元,暂交了住院费。陈锡隆的父亲陈技康告诉记者,后来他跟老板交涉结算工钱时得知:老板首次垫付的那笔医疗费,居然包括儿子的部分工资。
等陈锡隆再次醒来时, 他不知自己已经转院, 是躺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8楼的病床上。这是一家专门接诊职业病的医院,整个8 楼全是在小作坊打工疑似“胶水中毒”的年轻人。患者年龄段大致为17-25 岁,最小的年仅15 岁,最大的47 岁。
记者调查发现, 一共有超过30 名打工者正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接受职业病治疗。他们来自全国各地: 四川、重庆、湖南、江苏、黑龙江……90%都是在白云区辖下各镇打工,或是在皮包厂,或是在皮鞋厂、手袋厂,都与恶臭的胶水日夜接触。
这 些患者有一个共同的病因:二氯乙烷中毒。
失忆算不出“1+2”
陈锡隆虽然醒来, 但他已经被彻底“洗脑”———完全记不得自己曾被推进ICU,生命一度垂危,也记不得自己的名字。对于在病床旁照顾他的父亲和姐姐,他一律“六亲不认”。甚至当记者试问“1+2 等于多少”时,陈锡隆吃力地思考了两分钟,回答说:“等于4”。坐在一旁的姐姐苦笑,他也跟着痴笑起来。问他为什么笑,回答说不知道。
目前失去记忆的陈锡隆,每天靠着流质食物度日。2 月6 日才从ICU 转出来的他,脸色苍白浑身乏力,上下嘴唇一层层的淡黄色肉皮,在不断地掉和长 ;双手覆着一层发黄的厚茧,指甲处有一圈黑色血污。姐姐试图掰开陈锡隆的双手,让他伸直手指,他感到疼痛,大叫了一声,手指难以自控地攥紧缩了回去。
陈技康在1 月14 日下午才得知消息,四处筹钱从河源赶到广州。当他看到儿子时,儿子早已不省人事。随后,大女儿亦从老家赶来照顾弟弟。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医治,目前陈技康的治疗费已超过7 万元。在姐姐的陪伴下,记者问陈锡隆此前在哪里打工,他脱口而出:“玛露伊。”这是陈锡隆发病后到目前为止唯一能记起的事。再问他左手有几个指头,在三分钟的思考过程中他一直表现出痛苦状。
曾辗转各地打工
陈锡隆只有初中学历。中学毕业后,他和大多数农村同龄人一样,选择了外出打工寻找“活路”。2005 年,陈锡隆到广东河源,同父亲一道在当地做水电工。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常和父亲发生口角。大约一年后,陈锡隆离开河源,跟随姨父白先生到深圳做模具生意。
这之后的打工路,一直不稳不畅。陈锡隆在跟随姨父做模具后不久,2010 年又随同姐夫去了浙江, 在一家机电厂上班。
在陈技康眼里,不知儿子是因为懒惰还是文凭太低,他在外打工总是“这里一趟,那里一趟”。2011 年9 月,陈锡隆离开浙江,到广州白云区永泰镇一家手袋厂打工。随后便遇到了这场突发的“中毒事件”。
“弟弟从浙江走时,我们都没有告诉爸爸,怕他担心。”近来一直在其身边看护他的陈锡隆姐姐告诉记者。年前姐弟俩一直保持电话联系,但相互间所有的了解也仅限于电话。“他告诉我说是在手袋厂‘上胶’,月工资1500 元左右,周末还要加班。
那时我就提醒他离厂,但他说厂里欠着两个月工资,要走,也得等到年前放假结算工资后再走。”正是在工厂放假前几天,陈锡隆因长期接触胶水而中毒晕倒。当时他正期盼能领到欠薪,尽快买票回家过年。
维权之路很艰难
1 月14 日, 当陈技康再次得知儿子的消息时,竟是“陈锡隆晕倒被送进医院两天”。他当时不知道儿子在离开浙江后也来到了广东。他一度以为儿子告知他的正在上班的那家手袋厂是在浙江。
陈技康告诉记者, 他来到广州不几日,就主动找到位于白云区永泰镇的那家手袋厂的老板。“最初的协商还好,老板陆陆续续交了8000 元钱治病, 但此后就再也没有来医院看望过。”对于欠医院的6万余元,陈技康心里一直忐忑不安。“医院做了思想工作,说不用担心医疗费,政府和厂家会牵头负责, 但现在老板不肯出面,你让我能指望啥? ”
2 月6 日晚, 如坐针毡的陈技康找到在白云区的连襟和另外一位老乡, 在医院对面一家餐馆点了三盘小菜。几杯苦酒下肚,陈技康道出了郁积在心中的痛苦:希望可以借他们之力,给老板施压,要回一点补偿。在他们就餐不远的地方是天河城,有一块公益宣传横幅, 上书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”。这一夜,天空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。
直至今日,陈技康仍在等待。
读音:dá,dǎ
[dá,dǎ]
击,敲,攻击:打击。殴打。打杀。 ◎ 放出,发出,注入,扎入:打炮。打雷。打信号。打电报。 ◎ 做,造:打首饰。打家具。 ◎ 拨动:打算盘。 ◎ 揭,破,凿开:打破。打井。 ◎ 举,提起:打灯笼。打起精神。 ◎ 涂抹,印,画:打蜡。打戳子。 ◎ 写出,开出:打证明。 ◎ 捆,扎:打包裹。 ◎ 合,结合:打伙。打成一片。 ◎ 获取,购取:打水。打鱼。 ◎ 除去:打消。打杈。 ◎ 定出,计算:打算。打腹稿。 ◎ 用,采用,使用:打比喻。 ◎ 玩,玩耍:打球。 ◎ 截,停,减,退:
读音:gōng
[gōng]
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,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:工人。工人阶级。工农联盟。 ◎ 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事业:工业。工业革命。 ◎ 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:工作。工厂。竣工。 ◎ 工作量:记工。这个工程需要三十个工。 ◎ 技术和技术修养:唱工儿。工夫(a.本领,造诣,亦作“功夫”;b.时间)。工力。 ◎ 细致,精巧:工巧。工整。工笔(中国画技法,用笔工整,注重细部的描绘)。 ◎ 〔工尺(chǐ)〕中国古代一种记谱符号体系,有十个字:合、四、一、上、尺、工、凡、六、五、乙,相当于简谱的567123
读音:zhě
[zhě]
用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、数词、词组后,并与其相结合,指人、指事、指物、指时等:读者。作者。二者必居其一。来者。 ◎ 助词,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:陈胜者,阳城人也。 ◎ 这,此(多用在古诗词曲中):者个。者回。者番。者边走。
读音:jiāo
[jiāo]
黏性物质,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,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:胶质。胶原。鳔胶。乳胶。万能胶。如胶似漆。胶合板。 ◎ 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:橡胶。胶鞋。胶皮。胶布。 ◎ 有黏性像胶的:胶泥。胶水。 ◎ 粘着,粘合:胶合。胶着(zhuó)。胶柱鼓瑟。
读音:shuǐ
[shuǐ]
一种无色、无臭、透明的液体:水稻。水滴石穿。水泄不通。 ◎ 河流:汉水。湘水。 ◎ 江河湖海的通称。水库。水利。水到渠成(喻条件成熟,事情就会顺利完成)。水可载舟。跋山涉水。依山傍水。 ◎ 液汁:水笔。墨水。 ◎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外水。肥水。 ◎ 指洗的次数:这衣服洗过两水了。 ◎ 姓。
读音:zhòng,zhōng
[zhòng,zhōng]
和四方、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:中心。当(dàng)中。中原。中华。 ◎ 在一定范围内,里面:暗中。房中。中饱。 ◎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辍(中途停止进行)。中等。中流砥柱。 ◎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:在研究中。 ◎ 特指“中国”:中式。中文。 ◎ 适于,合于:中看。
读音:dú
[dú]
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:毒气。毒性。毒饵。毒药。毒蛇。吸毒。贩毒。 ◎ 害,伤害:毒害。毒化。毒杀。莫予毒也(没有谁能危害我,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)。 ◎ 凶狠,猛烈:毒辣。毒计。毒刑。狠毒。恶毒。 ◎ 恨,以为苦:令人愤毒。